传统的延续就是创新
紫砂陶自宋代开始发展至今,其种类之繁多、造型之丰富、工艺之精良、创作题材之广泛,无不集中体现着历代陶艺师的创作智慧。紫砂陶是实用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是中国陶瓷及世界陶瓷的一座艺术宝库。
发展和繁荣紫砂陶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使紫砂陶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是我们当代紫砂艺人的使命。发展紫砂必须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在符合当代社会生活习惯、审美心理的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惟其如此,才是紫砂陶艺正确的发展方向。
紫砂壶作为传统的实用陶瓷工艺品,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有着传统工艺品根深蒂固的民族艺术根基,有着前辈们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财富,正是由于被一代代紫砂艺人所传承、创新,紫砂才有辉煌的今天。纵观紫砂陶艺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部紫砂陶艺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创新史。
紫砂陶在宋代就已开始烧制,宜兴羊角山古窑出土的大量早期紫砂陶就是现代壶艺的雏形,但这些紫砂陶造型简朴,制法粗犷。
明代是紫砂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在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也千姿百态。正德、嘉靖时,供春在前人基础上创制出“树瘿”、“龙蛋”、 “印方”等多种壶式,至万历间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制壶有“圆珠”、 “莲房”、“六瓣圆囊”、 “八瓣扁菊”和“高把提梁”诸式。万历时期,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师努力探索,形成了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对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铭刻都有杰出的创造,创“汉方”、 “梅花”、 “八角”、 “葵花”、 “僧帽”、 “天鹅”、 “足节”诸壶式。
在清代、宜兴紫砂得到进一涉的繁荣和发展。紫砂大师陈鸣远技艺精湛,兼长雕塑镂,善创新样。他极富创造性的采用雕塑装饰与造型相结合,款式书法雅健颇具晋唐风格,作品类型分布甚广,归纳起来分为三类,即茗壶茶具、房案头摆件及像生瓜果类小品,以文房雅玩为最,从而丰富了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发展了紫砂陶的品种。书画家、金石家,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制壶取材多样,开创篆刻新风,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对后世壶艺发展影响深远,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此后,在壶上盛行锥刻书画的风尚,或集节古诗词之佳句,或自撰铭文,或与茶事情趣相互贴近,或缀以书法绘画,奏以遒劲的金石刀法,让人可以欣赏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内涵,使壶艺形、神、意融汇一体,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高雅的艺术风格。
正是经过紫砂艺人数百年来对传统不断的延续与创新,才使紫砂陶艺日臻完善,虽古犹新。传统的延续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传统的延续,便不会有创新。今天的紫砂陶艺是在学习昨天的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这就体现了传统性和继承性,这就是紫砂陶艺发展的自身规律。也就是说,紫砂陶艺的创新只有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才能发展和创新,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离开传统的所谓“创新”都不符合紫砂陶艺自身发展规律。紫砂陶艺之所以能一直延续和发展,有其深刻的道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能,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民族欣赏习惯而代代相传。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紫砂文化,很多传统紫砂文化的构成要素形成了历史的积淀,延续至今, 成为优良的传统。
在创作实践中,笔者就这种对传统的延续中获益匪浅。我创作的?鼓鸣盛世?壶,其创作灵感来自2006春节元宵晚会的一个歌舞节目,我选用纯正的紫砂泥,运用传统的泥片镶接法,利用直线与曲线勾勒手法,即凹凸法。整个壶身为现代的鼓形,但我把他夸张有方、有圆形,人称天地方圆,风调雨顺。壶底且用四足作为装饰,寓意世世如意,稳如泰山。但有线的变化,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给人以有动有静的感觉,来抒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赤诚心。在这个创作中,我通过手与脑的结合,心与情的交缀,融入了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习俗风尚、审美爱好、造型意识、造物心理等,还有我几十年如一日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肥沃土壤中吮吸的养料,让作品在精、气、神、形、态、韵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新的紫砂陶艺必然是传统紫砂陶艺的延续和创新。那种彻底反传统的,完全不包含传统因素的全新的紫砂陶艺,是很难成立的,也是不符合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总之,传统的紫砂陶艺仍然是创造现代紫砂陶艺不可脱离的背景和不可割断的根源。
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和再生,?传统的延续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是发展的质的飞跃,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紫砂陶艺的发展。所谓创新,就是继承传统精华,融入时代精神,张扬艺术个性。
不断创新是紫砂陶艺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是紫砂陶艺创新的规律。紫砂壶作为传统陶瓷在造型、功能、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特点,是与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紧密相关的。光货的简洁明了、方货的稳重端庄、塑货的师其造化、筋纹器的严谨挺括,都表现出了紫砂传统艺术美。现代意念的参与,点、线、面、块的结合,创造出紫砂现代意念美。超写实、表现象征主义、现代设计意识、超前思维创意,都对紫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紫砂的成型工艺技法世界独一,全方位的展示手工艺品的独到之处,固定模式、工艺流程、专用工具都是其它陶器成型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打身筒法”和“镶身简法”的创造、利用、掌握,更是宜兴紫砂的独创,这也是在世界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紫砂的陶艺装饰,以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为主题,另外赋予嵌、绘、彩、釉、塑、贴、漆、镶、镂等等,巧妙地利用紫砂材质和其它一切材质,与造型相机结合,形成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它所包含的是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双重内涵,它所带来的视觉美和触觉美的双重感受,体现紫砂所特有的肌理美、静态美、古朴美、典雅美,独步于装饰艺术之林,迥然不同于外国陶瓷和国内其它陶瓷产品,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紫砂陶艺在讲究传统的同时,也讲究个人风格的创新。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紫砂艺人创造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一个紫砂艺人区别另一个紫砂艺人,关键在于要有独得的创造,对紫砂壶的内容、形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紫砂壶的要求。每个紫砂艺人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会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必然要在紫砂艺术作品上留下个人的气质、性格、禀赋、艺术趣味的烙印,紫砂艺人的艺术才能和心理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融化到艺术作品之中。
作为一个制壶二十多年的工艺师,我也在不断在为紫砂陶艺的创新方面进行着思索和尝试,潜心追求紫砂传统中的丰富内涵,把握自己对理想和意境的感受,创出自己拙中藏巧的厚味。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位于世界的东方。2001年我在创作的“东方龙”壶时,对该壶采用了细腻温润的紫砂泥制作,整个造型为长方形混方体,从气韵来看,透出一种敦实、淳圆之美感,犹如一条巨龙在蓝色的天空中,摆出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势。提把与壶身比例匀亭,盖钮饰以一兽状,更有一种拙朴粗犷之感。壶盖设计为抽拉式的两种注水方法,其一为传统式直接拿起盖子注水法,其二可以抽拉上层盖注水,这样既方便注水也免烫手或无意间碰撞坏盖及壶口。这种抽拉式壶盖既打破传统的方壶盖式,又增添了壶艺的实用和美感。壶身四边角以筋纹器的线条勾勒如意图案。取其吉祥之意。真是看到其形阿娜多姿,闻到其味道清香四溢,让人享受无尽。
我善于制作光货,尤擅方器,在传统基础上务求创新,作品构思新颖,做工精细,神韵兼备,倍受藏家青睐。数十件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有的作品还入编《中外名人辞典》、《当代中国紫砂图典》、《陶魂》、《当代紫砂茗壶》等。
做紫砂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是艺术抽象与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创造性劳动,需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聪慧的悟性及把文化修养和创作灵感迅速体现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具有传统技艺传承有序、学古而不囿古及不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传统的延续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创新,没有传统的延续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历史已经证明,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容易为世界所接受。紫砂陶艺发展到今天,可谓百花齐放,而能够被认可的,始终离不开民族性、传统性、创新性。只有根植于民族土壤,建立在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根基之上结出的硕果,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创新与传统是对立的统一,创新归根结底要归入传统。“对传统有所突破才算得上创新,而某一创新能获得肯定与承认,便是成了正果,亦即汇入了传统;而创新的更高意义或价值,便是使传统保有了活力并得以推进与延续下去。
发展中国传统紫砂陶艺,继承与创新要符合规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能一概而论,有所偏颇。明清以来,紫砂壶一直采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原因是老百姓喜欢这种传统工艺,也只有采用这个传统,才能保证紫砂陶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时期,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紫砂陶艺采用“注浆成型法”,结果不仅使紫砂陶艺失去了传统制色,而且也提高不了产量。可见,继承传统首先要跟着传统走,然后在设计和造型上加以创新,才能继承和发展传统陶艺。
当代紫砂陶艺,总是给后代的紫砂陶艺以巨大的影响,而后代的紫砂陶艺又总是继承前代紫砂陶艺的成果来发展,这种继承关系贯穿紫砂陶艺发展史的始终。作为紫砂创作者,应拓宽创作视野,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时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了解和应用相关艺术门类的科学技术,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法,积极增加经验积累,努力提高自己艺术素养生命之源壶。我们深信,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紫砂陶艺在紫砂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创造一个更加辉煌和美好的未来。